目前,白内障手术已经纳入了医保统筹基金,白内障手术医保也能报销了,并且无需住院。白内障是常见的致盲和视力残疾原因,人群中约有25%患白内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
年轻人也会得白内障
典型白内障的临床表现是渐进性视力下降,由于晶状体的密度变化,还可能伴有近视度数加深、单眼复视(单眼看东西时出现多个物像)等症状。如果任由白内障发展而不加治疗,终会导致失明。
白内障发病与什么因素有关?
医生表示,白内障患病主力人群为老年人。老年性白内障多发于55岁以上,病因与老年人代谢缓慢、全身疾病、发生退行性病变、过多紫外线照射等有关。60岁以上的老人,80%会得白内障。60岁以下的白内障患者约在10%左右。但是,近年来,白内障有年轻化趋势,来眼科就诊的40多岁患者不乏其人,甚至还有年轻的。白内障年轻化与生活习惯、不良的工作生活环境、工作压力所导致的代谢失衡有很大关系。
需要提醒的是,白内障与平时过度用眼没关系,但紫外线过多辐射是引发白内障原因之一,因此,在太阳光强烈时出门要带上墨镜或者遮阳帽,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照射。
手术:目前有效方法
希玛眼科医生称,目前尚无药物可以使白内障的进程逆转。白内障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移除混浊的自然晶状体,然后植入人工晶体,让光线重新进入眼内,清晰的视力。
超声乳化手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白内障手术方法。手术时,在眼球上做一个微小的切口伸入超乳探头,将浑浊的晶体超声乳化粉碎,然后借助抽吸灌注系统将击碎的晶体吸出,后植入人工晶体。邹吉新告诉记者,手术切口从3mm跨越到1.8mm同轴微切口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微切口手术使得手术加安全、术后快、切口可以自闭,无须缝合,术后第二天即可用眼。
希玛眼科医生称,目前,超声乳化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是国际主流技术。经过全面细致的术前检查与评估后,没有合并其他眼科疾病的白内障患者均可在门诊接受手术,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手术,糖尿病患者好将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
“熟了”再做手术是误区!
很多人认为,做手术要等到白内障“熟了”再做,也就是看不见了再去做。邹吉新表示这种观点大错特错,过熟期白内障不仅会导致青光眼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会增加手术难度及并发症发生概率,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如果失明是由于不可逆性眼底病变导致的,那么这“盲”再也无法了。所以,只要患者感到视力对工作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就可以进行手术,甚至视力在0.5以上都可以接受手术治疗。
希玛眼科医生补充道,视力不是评判白内障是否需要手术的标准,白内障是否需要做手术不仅要看视力情况,还要看眼睛的对比敏感度,也就是分辨边界模糊物体的能力,尤其是要在天色暗、物体与背景对比度不大的时候,看眼睛能否区分出物体与背景。如下楼梯时,楼梯的颜色、光亮度基本是一样的,而台阶边缘和台阶其实是有微弱的对比度的,这就需要人的眼睛有较高的对比敏感度,这样在下楼的时候才能区分出一级级的台阶。
很多白内障患者表现为视力良好,但对比敏感度明显下降。如果平时下楼时总是无法分辨,就需要警惕是不是得了白内障了。此外,如不知不觉中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夜间视力下降明显、看东西有光晕,看见的物体颜色暗淡不鲜艳,需要经常频繁换眼镜,觉得阳光、灯光特别刺眼,有可能是患了白内障。
提醒:人工晶体并非越贵越好
白内障的治疗效果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治疗技术及情况;二是患者眼底状况,与晶体价格无关,并非人工晶体越贵,视力得越高。
目前,人工晶体已经从硬性的PMMA发展到各种材质的软性折叠人工晶体,从球面人工晶体到非球面人工晶体,从单焦点到多焦点,近年来还出现了矫正散光的晶体。人工晶体价格从百元到万元均有,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是选择人工晶体并非简单看价格,而是要根据自己眼睛的情况、经济状况和日常生活需求而定。
硬性人工晶体应用于临床的时间很长,临床效果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价格也相对便宜。但该晶体不可折叠,植入眼内时手术切口较大,在大规模的防盲复明手术中基本都采用这种人工晶体,可以为绝大多数患者提供基本满意的视觉质量。软性人工晶体也称为可折叠人工晶体,它的特点是可折叠,植入时的切口小,无须缝合,术后视力快。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开展与普及,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都是可折叠人工晶体。高端晶体通常因为它们的某点特殊改进而导致价格翻倍增长,例如多焦点、矫正散光、矫正散光同时多焦点、可调节人工晶体等。但是,有些技术尚不成熟,比如,多焦点人工晶体,目前尚存在一些缺陷及争议,并非解决调节的理想方法,也并不适合所有患者。所以,人工晶体的选择并非越贵越好,而是适合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