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变化,我们用眼的习惯、所处环境都变了,近视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了,谁身边没有几个近视的小伙伴呢,甚至自己就是个近视眼。
近视眼的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的物体不清晰,看近处的物体清晰。这是由于眼轴变长或者角膜表面的曲度增强等原因导致外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不是在视网膜黄斑处清晰呈像而是呈像于视网膜前方,从而导致的视物不清。
这三种因素与近视有着莫大的关系
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至今没有明确定论,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素质:近视眼有一定遗传倾向,对高度近视是如此。且父母双方均患近视眼的遗传给下一辈的几率较父母一方患近视眼为高。但对一般近视,这一倾向就不很明显。
有遗传因素者,患病年龄较早,多在6.00D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视眼者,无家族史。高度近视眼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病。
2、发育因素:婴儿因眼球较小,均系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也逐渐加长,至青春期方发育正常,此为眼睛的正视化过程。
如过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光照强度、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等),导致眼睛接收到各种异常的视觉经验,或者过多的用眼疲劳,都有可能造成眼球过度发育,眼轴增长,从而往近视方向发展,形成轴性近视或者曲率性近视。
此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期开始,一般都低于600度。至18~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如幼年时进展很快,至15~20岁时进展迅速,以后即减慢,这类近视常高于600度,可到2000~2500或3000度。
这种近视称为高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到晚年可发生退行性变,因此视力可逐渐减退,配镜也不能矫正视力。但有较少数为先天性的,在出生时就有近视眼。
3、环境因素:相对于遗传因素,科学家们认为环境因素对近视眼的发生起的作用大。
目前研究表明长期近距离用眼是近视发展的高危因素,另外研究表明户外暴露时间足够长可以预防近视眼的发生,可见光照强度间接或者直接的影响了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因此想要预防近视的发生,那么就需要注意用眼环境和用眼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