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眼底病论坛期间,一场聚焦“视网膜疾病管理变革”的中外对话引发广泛关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犇亚国际眼科研究所张敬法教授,与美国视网膜领域专家Holekamp Nancy教授,就OCT技术、个体化治疗理念、Home OCT实践经验以及全球慢性眼病管理挑战展开深入交流。两位专家观点交锋,互鉴经验,碰撞出许多对未来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真知灼见。
全球共同的难题:视网膜慢病的“治疗+监测”双重负担
“在中国,AMD等视网膜疾病患者数量庞大,但多数人面临就医难、随访难的问题。”张敬法教授一开场就直指现实困境。在中国基层地区,患者交通不便,难以频繁到医院就诊;在大城市医院,由于资源紧张,即使顺利挂上号,也常因门诊节奏快、医生压力大,缺乏充分的沟通和评估时间,影响了治疗依从性和长期效果。
对此,Holekamp教授表示感同身受。“其实我们美国也一样,随着人口老龄化,干性和湿性AMD患者呈指数级增长。门诊早已超负荷运行。更重要的是,这类慢性眼病并非短期治疗可解决的,一旦确诊,患者往往需要持续一生的治疗和监测。”她进一步指出:“治疗负担、监测负担,两者叠加,才是患者最沉重的现实。”
她强调,当前的新药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注射间隔,但并没有真正减轻随访频率:“我们或许把治疗间隔从每月拉长到8周,但监测还必须继续。如果不能同时降低两种负担,对患者和医生都是双重挑战。”
家庭OCT:家庭中的“扫描中心”走向远程个体化管理
为解决这一痛点,Holekamp教授表示家庭OCT引发热议。她介绍,家庭OCT是一种患者自用设备,可在家中对中心黄斑区进行自助扫描,图像实时上传云端,由AI算法分析图像并识别液体变化,随后由医生进行最终判断和干预。
“它并不是替代医生,而是成为医生的‘前哨’。图像AI分析后,一旦液体积聚超过10纳升,就自动触发预警。”她强调:“关键在于,这是真正每天都能产生数据的手段,让我们第一次有机会实现‘日程表级别的个体化决策’。
张敬法教授指出,目前中国医生高度依赖OCT图像进行决策,而现阶段由于随访间隔较长,每月或每两月拍一次OCT,可能错过液体复发窗口期,造成视力不可逆下降。对此,Holekamp教授表示,“Home OCT的意义不仅在于成像,更在于频率。我们过去是‘摸黑决策’,现在每天都有数据,临床决策将更加及时和主动。”
她还介绍,在美国的临床研究中,患者平均每周扫描6天,左右眼各用时约40秒。虽然设备体积较大(约16磅),但可随身携带出国,适用于经常外出的老年患者。
个体化治疗:从群体策略走向“每人一策”
在谈及“个体化治疗”时,Holekamp教授坦言,目前大多数视网膜治疗模式,如“treat and extend(治疗-延长)”,本质上仍是“群体策略”,是一种在患者人群中寻找最优平均解的模式。
“真正的个体化治疗,需要的是患者每天的状态反馈。家庭OCT让我们可以知道‘今天有没有新液体’,这远比一个月拍一次OCT更接近精准医疗。”她补充道,在实际操作中,她根据患者OCT液体量设定干预阈值——10纳升液体出现即判断为“真实液体复发”,需及时就诊。“这是基于临床经验形成的判断标准,还需要更大样本研究加以验证。”
在治疗策略调整方面,她也指出医生日常判断通常围绕三个核心要素:OCT图像变化、视力变化、注射间隔策略调整——“我们不常换药,但经常在调间隔。最终目的是找到稳定维持视力的节奏。”
技术赋能:OCT+AI,未来趋势正在发生
Holekamp教授指出,OCT是视网膜疾病诊疗中的“第一成像工具”,而未来的突破在于OCT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目前AI可以实现图像自动分割、液体定量、趋势识别,这会让医生从大量图像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判断和决策。”她强调,未来管理慢病的关键,是建立一个“闭环系统”:不仅仅是设备本身,更包括数据传输、算法分析、患者提醒、医生反馈和及时干预。“这不仅仅是一个影像仪器,它是一个服务链条的起点。”她说。
在张敬法教授看来,中国在OCT设备制造方面已具备全球领先优势,未来结合国内AI团队的算法开发能力,有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眼底监测系统,解决人群广、资源集中、患者教育滞后的现实问题。
现实挑战与中国路径:医保与教育缺一不可
目前Home OCT在美国已获得FDA批准,并可纳入医保报销体系。这一点让张敬法教授颇为关注。“中国是否能将此类远程监测工具纳入医保,尚未明确。”Holekamp教授坦言,设备初期成本较高,但从长远看,其带来的治疗优化、失明率降低、注射次数减少、门诊压力缓解,可能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她表示:“如果能将平均注射间隔从8周延长至16周,将近减少一半注射次数,这本身就是巨大的经济节约。更重要的是,个体化治疗提高了视力预后,减少法律失明率——这才是真正长期可持续的投入回报。”
关注全民眼健康:教育是第一推动力
在对话最后,张敬法教授提及中国“全国爱眼日”主题为“关注普遍的眼健康”,并请Holekamp教授给中国公众提一点建议。
“教育。”Holekamp教授脱口而出,“教育是全民眼健康的第一推动力。”她指出,许多老年人误以为视力下降是自然衰老,不主动就诊,延误了治疗时机。“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个人拥有好视力,直到90岁、100岁。我们要让大家知道:年龄不意味着必然失明。”她说道。
她以一句话总结:“Better vision,better life.更好的视力,就是更好的生活。”
结语:技术重塑医疗,未来已来
这场跨越时区与国界的中外对话,不仅展现了OCT和AI在视网膜疾病管理中的巨大潜力,也让我们看到临床思维的更新迭代正在加速:从依赖月度随访到实现每日远程评估,从“群体最优”走向“个体精准”,从传统被动随访走向主动参与管理,视网膜疾病的未来已然在悄然改变。在老龄化大潮与技术变革的交汇点,中国眼科人如何借力创新工具,结合本土实践路径,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眼底慢病管理之路?这,正是这场中外对话留给我们最深远的思考。